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
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:257029。代码:370502。区号:0546。拼音:Dongying Qu。东营区位于山东省东北部,黄河三角洲腹地。地跨东经118°12′42″~118°59′52″,北纬37°14′13″~37°31′57″。东濒渤海,西依黄河,南与广饶县、博兴县接壤,北与垦利县毗邻。东西最大横距67.5公里,南北最大纵距26.5公里,总面积1155.62平方公里。城区北距垦利县城15公里,西距利津县城20公里,南距广饶县城50公里,西南到省会济南220公里,西北到首都北京450公里。
 东营区成立于1984年,是东营市的中心城区,全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总面积1155.62平方公里,辖4镇6个街道,总人口58万人。全国第二大油田—胜利油田及其40多个二级单位、全国重点大学—石油大学(华东)坐落于境内。
 东营区是在油田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团式新兴城区,主要由东城、西城两大部分组成,东城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,西城建成区面积66平方公里,两地相距15公里,以新区建设为重点加速了东西城的对接。
 东营区域地历史悠久。据对出土文物考证,早在4000年前,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。殷为薄姑国领地。周为齐地。秦属齐郡,西汉属千乘郡琅槐县、湿沃县,东汉属乐安国博昌县、湿沃县,三国时属魏国齐郡,西晋属广饶县、湿沃县,南北朝时属乐安郡广饶县、湿沃县,唐宋时属渤海郡千乘县、蒲台县,元明清三朝境域东部属乐安县、西部属蒲台、博兴县。民国年间,为广饶、蒲台、博兴三县交界之地。
 战国时期,人们在此“伐薪煮海水为盐”,盐业生产已有一定规模。明朝洪武、永乐年间,大批移民自山西洪洞、直隶枣强迁移至此,构成境内居民的主体。悠久的历史涤就绚丽多彩的地方民间文化。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。清光绪二十六年,时殿元等人将琴书《王小赶脚》由坐唱改为化装演出,形成吕剧雏形,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大剧种,并跻身于国家地方戏曲艺术之林。
 1940年后,境域属抗日民主政府清河区行政专员公署。解放战争时期,境域属广饶县、蒲台县,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。建国后,境域隶属惠民专区。1961年4月,东营村(今东营居委会)东打出的华北第8号探井首次获得日产8吨的工业油流,拉开了华北石油会战的帷幕。1962年9月23日,营2井喷出当时全国日产原油最高555吨的油流,“九二三厂”(胜利油田)诞生。
 1982年11月10日,国务院以[82]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准设置东营市东营区、牛庄区。1983年10月15日东营市成立。1984年1月12日,市辖东营区、牛庄区(东营区辖42个行政村,牛庄区辖179个行政村)成立。1987年7月2日东营、牛庄两区合并为东营区。建市后,选定沙营以东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地区作为东营市中心城,称“东城”,市委、市政府设在东城。胜利油田机关所在的矿区城镇相应称“西城”,东城距西城15公里。区委、区政府驻西城。
 东营区是东营市中心区。1987年辖辛店、胜利、六户、牛庄镇,史口、油郭、西范、龙居乡,西城街道办事处,221个行政村。1988年4月撤销西城街道办事处,设立泰安路、海河路街道办事处。1991年3月设立东城街道办事处,与胜利镇合署办公。1992年10月,史口乡撤乡设镇。1995年3月,东城街道办事处与胜利镇分设。
 2001年3月,乡镇街道规模调整,撤销油郭乡,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史口镇;撤销西范乡,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牛庄镇;撤销胜利镇,设立胜利街道办事处;撤销辛店镇、海河路街道办事处、泰安路街道办事处,设立辛店街道办事处、黄河路街道办事处、文汇街道办事处。11月撤销龙居乡,设立龙居镇。2003年11月,成立胜园街道办事处。将史口镇北高、卢家、丁家、姜王、业基王、温家、东商、赵家8个村和黄河路街道办事处东现河、南田、西现河、王连、东升、陈家6个村(居),划入胜园街道办事处管辖。
 


 1964年3月,胜利油田会战时在境内东营村附近建立指挥部。1965年为服务油田开发建设,中共惠民地委、惠民地区专署成立中共东营工委、东营办事处。1982年建立东营市。1984年1月市辖东营区、牛庄区建立,1987年6月10日,两区合并为东营区。
 
 1988年4月11日,撤销东营区西城街道办事处,以其行政区域设立泰安路、海河路2个街道办事处。
 
 1992年10月14日,撤销东营区史口乡,设立史口镇。
 
 2000年,东营区辖3个街道、5个镇、3个乡。总人口568510人,各乡镇人口: 泰安路街道 87711 海河路街道 115258 东城街道 46842 辛店镇 102101 胜利镇 70802 牛庄镇 26569 六户镇 26910 史口镇 24537 油郭乡 19667 西范乡 15163 龙居乡 32950 (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;单位:人)
 
 2001年,东营区撤销油郭乡,并入史口镇;撤销西范乡,并入牛庄镇;撤销辛店镇、胜利镇、泰安路街道办事处、海河路街道办事处,在此行政区域内设辛店街道办事处、胜利街道办事处、文汇街道办事处、黄河路街道办事处。
 
 2001年,全区总面积1155.62平方千米。辖9个镇、街道办事处,201个村民委员会,56个居民委员会。年底全区总人口56.22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38.79万人。
 
 2002年,全区总面积1155.62平方千米。辖4个镇、5个街道办事处,201个行政村。年底全区总人口57.5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40.2万人。
 
 2003年,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,东营区设立胜园街道办事处,由4个镇5个街道改为4个镇6个街 道:原黄河路街道的东现河、南田、西现河、王连、东生、陈家和史口镇的北高、卢家丁家、姜家、业基王、温家、东商、赵家共14个村居划归胜园街道,办事处机关驻南二路1118号。胜园街道面积20.8平方千米,人口3.11万。
 
 2003年,全区总面积1155.62平方千米。辖4个镇、6个街道办事处,201个村民委员会,63个社区居委会。年底全区总人口58.59万人,其中非农业人口44.87万人。
 
 现东营区政府已经由西城油田基地迁往东西城中间的新区。
 
 东营区是在油田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团式新兴城区,主要由东城、西城两大部分组成,东城建成区面积44平方公里,西城建成区面积66平方公里,两地相距15公里,以新区建设为重点加速了东西城的对接。


    主要有石油、天然气、天然卤水、贝壳、地热及少量砖瓦用粘土。石油、天然气资源富集,含油层系多,油气藏类型多,主要分布于现河、东辛、六户、牛庄、王岗等处,已发现油田8个,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亿吨以上,累计生产原油约2.8亿吨。卤水年开采量约100万立方米,现保有储量约95335万立方米。地热是继油气资源的第二大能源资源,储量丰富,中心城区地热资源自上而下有两个较好的热储层——上第三系馆陶组热储层和下第三系东营组热储层,热水储存总量为143亿立方米,可采储存量为61408立方米/日。有2处地热井开发利用。贝壳资源主要分布于牛庄镇,经地质勘查探明储量约20万吨,可供开采的约16万吨。
 生物资源
 野生动物中兽类有野兔、刺猬、獾、黄鼠狼、鼹鼠、狐狸等;鸟类有燕、雀、水凫、鸭蓝、大雁等,珍贵岛类有大天鹅、白头鹤、大鸨等。水产资源中鱼类以梭鱼、青鳞鱼、鲈鱼、斑鲫、刀鲚为主;虾类以毛虾、对虾、青虾、脊背白虾为多;蟹类有三疣梭子蟹、梭子蟹等;贝类有文蛤、毛蚶、鱼回蛏、竹蛏、兰蛤等;黄河鲤鱼、黄河刀鱼为淡水名产。野生植物中的中草药有益母草、菟丝子、车前子、茵陈、罗布麻等数10种。
 水资源
 历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地表水径流量为0.65亿立方米,多集中在夏季,大部分排入渤海,利用率尚低。全区浅层地下淡水面积为26.67平方公里,当年平均水量为4627.28万立方米。黄河是境内主要客水水源,1950~1999,利津水文站年径流量平均为352亿立方米,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,一年之内水量分布不均,多年平均流量为1264立方米每秒。自2001年以来,由于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,保证了利津站全年不断流,2004年黄河径流量198.8亿立方米,全年没有断流。另外,支脉河入境内流域面积1388平方公里,年均流量433立方米每秒;广利河入境流域面积510平方公里,年均流量143立方米每秒。
 土地资源
 全区土地总面积11.56万公顷。人均耕地0.12公顷(按农业人口计算),以2004年东营区土地变动调查数据统计,土地分三大类,农用地51504公顷,建设用地35731公顷,未利用土地28327公顷。
 风土人情 饮食建国前,当地农民以高粱、玉米、大豆为主粮,辅以黍稷、绿豆、白豆、小豆、小米等杂粮。一般一日三餐,早晚习惯喝粥或小米、绿豆稀饭。贫富之间生活差距很大。富户多半吃细粮、鱼肉、蔬菜;中农以饼子、窝头为主食,自种的蔬菜为主菜;贫苦人家,半年糠菜半年粮,春季常以“谷扎”、“芑馏”(粗粮掺野菜蒸成球形)、“扒拉子”(粗粮掺胡萝卜及其叶、榆树叶及榆钱、槐花、地瓜叶或其它野菜蒸成半散状)充饥。每逢节日,面食有卷子、饽饽、单饼、油饼、蒸包、煎包、果子、面条、水饺等。穷人家则粗粮细做,如包皮饼、小米绿豆干饭、杂面等,春节如细粮不够,掺些白玉米面,千方百计包顿水饺。建国后,人民生活得到改善。1959~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,生活一度困难。60年代后,地瓜、小麦种植面积增多,地瓜干渐成主食。70年代,玉米渐成主食,部分地区开始种植水稻,小麦种植面积增多。80年代,特别是建区后,面粉成为主食,辅以玉米、小米、大米、豆类等。过去,当地百姓的副食以蔬菜为主,有白菜、茄子、萝卜、黄瓜、豆角、辣椒、番瓜、南瓜、菠菜、韭菜等,有时吃豆芽、豆腐等豆制品和粉条、粉皮等淀粉制品,常年家备葱、蒜、虾酱和自腌萝卜、蒜、姜等咸菜,自腌咸菜习惯延续至今。
 近年,蔬菜增加圆葱、土豆、西红柿、卷心菜、菜花、蘑菇、芹菜、油菜、山药、蒜苔等。随着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推广,人们四季皆能吃上各种新鲜蔬菜。过去,普通百姓除年节外,鱼肉蛋食用较少,多购买肥猪肉,将其炼成猪大油食用。后来,食用油以棉籽油、豆油、花生油为主。近年来,专业化养殖增多,鱼肉蛋奶消费明显增加。本地种植的瓜果有甜瓜、脆瓜、香瓜、桃、梨、枣等,近年增加苹果、西瓜、草莓、葡萄等品种。
 当地群众有饮茶、吸烟、喝酒的习惯,过去多饮生茶,今尤喜茉莉花茶。男性及老年女性吸烟者颇多,吸水烟、旱烟、菸叶、土制烟卷,富户吸香烟。多饮低档散酒。近年来,烟、酒、茶消费均趋向中高档。戒烟、喝绿茶、饮啤酒者增多。服饰建国前,当地百姓多自己纺线织粗布,以青、蓝、白色为主,做成高领袄、褂、袍、大腰肥裆裤等,有单、夹、棉之分,腰带亦为布腰带。男子上衣多为对襟,女子为右掩襟。年轻女子多穿红绿印花布衣服和撮花布衣服。冬季有外扎腰、扎裤腿的习惯。农民干活时穿自做的浅布鞋、双脸子鞋、牛鼻子鞋等,鞋底是手工纳的多层底,冬织的鞋)。袜为土布白袜或蓝袜,雨天穿满纳帮底的泥袜。秋季戴帽垫,冬春戴风帽、橹帽。年轻女子婚前多扎长辫子,婚后梳纂套网扎簪子。富有者戴耳环、手镯、戒指等,老年妇女戴“脑带子”帽,前边饰以帽花,小孩戴挽帽或虎头帽。中年男子多戴毡帽头、三大扇帽。
 建国后,女子戴首饰之俗渐废,至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绝迹。人们多穿细布衣服,粗布衣渐少,常用布料有卡其布、条绒布。中青年男子穿中山服、国防服、学生服,穿球鞋、五眼鞋、圆口鞋、解放鞋。年轻女子穿蓝士林布上衣,女干部、女学生多穿列宁服,着力士鞋、松紧鞋。冬季部分家境较富裕的男女着黄、黑、蓝色棉大衣。男子留分头、平头,戴八路军帽、八角帽。冬季戴解放帽或三大扇帽,围长围巾。中年妇女多留齐耳短发,青年妇女扎两条辫子,围红、绿、黄等色方头巾。老年人的服饰仍沿袭旧俗。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,服饰也出现新变化。石油工人多穿蓝色棉布工作服,分单、棉两类,鞋为牛皮工鞋、橡胶雨鞋,配有雨衣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青年人多穿军服、戴军帽、着军鞋,上下一身草绿,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。70年代末,时兴涤纶、涤棉、毛织品,流行灰、蓝、黑色,服装款式变化不大。男女皆穿塑料底鞋或翻牛皮鞋、布鞋,穿土布袜或线袜者渐少,穿人造纤维袜者渐多,但许多农村家庭主妇仍在新买的纤维袜上缝上一个厚实的粗布袜底,以使袜子耐磨。
 进入80年代,人们的服饰观念更新,变讲究实用耐穿为追求美观时髦,色彩日益丰富,款式不断翻新,质料渐趋高档。领风气之先者总是青年人,尤以城镇青年为甚,西装、茄克衫、面包服、运动服、羽绒服、筒裤、喇叭裤、牛仔裤、呢子大衣、风雪衣、健美裤、萝卜裤、脚踏裤、羊毛衫、T恤衫等新潮迭出。女青年多穿百褶裙、连衣裙和高筒尼龙丝袜,男青年中穿大红大绿或大花者不为鲜事。老年人则大多保持着传统的服饰习惯。男子多留分头、平头,个别男青年留长发,男子中一度流行鸭舌帽,但戴帽者越来越少。女子发型各异,有的留披肩发,有的扎辫子,有的留马尾式,有的烫发。女子戴帽在防晒和防寒的同时,更具装饰作用。男女夏季多穿凉鞋,冬季穿皮鞋、旅游鞋、翻牛皮鞋、布棉鞋,女式鞋多为高跟鞋。用化妆品、戴首饰者渐多,化妆品多为增白、润肤品和香水,首饰主要有各式发卡、戒指、耳环、项链、手镯,但质地贵重的纯金制品不多。进入90年代,人们的服饰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。穿中山服的少了,穿西服的多了;穿布鞋的少了,穿皮鞋的多了;穿棉衣裤的少了,穿羊毛衫的多了;穿化纤制品的少了,穿纯天然制品的多了;单纯追求高档品的少了,注重个人感受的多了。服装有了礼服和休闲服之分,礼服主要指西服,讲究质地考究、裁剪合体、熨烫笔挺;休闲服包括休闲西服、茄克等多式服装,讲究穿着舒适、自然大方、具有个性。女子裙装款式更为丰富,且穿裙装已不再局限于夏秋季节,冬春亦有穿裙装者。部分青年女子夏季喜穿超短裙。城镇中、老年妇女穿裙装者增多。首饰多为金、银、玉制品。男用首饰主要有领带夹、戒指和项链,佩领带夹者比较普遍,戴戒指、项链者多为青年人。女子佩戴的饰品有发卡、耳坠、项链、戒指、手链、手镯、胸针等,城镇女子佩戴者比较普遍,农村以青年女子为主。
 居住建国前,士绅富户住青砖瓦房,四合院落,北屋三间或五间为正房,略高,东、西、南屋为偏房,略低。院门为大门楼,门前两侧有石墩或石狮。一般百姓有三间北屋为正房,多两明一暗。房屋为青砖打基,土坯垒墙,屋顶梁檩多用榆木、杉木。三间屋用梁2架,檩15~27根,屋长约9米,宽约4米,屋顶置以高粱秸,厚30厘米左右,上放硬麦穰泥,用脚踩实,后用稀麦穰泥抹平。屋顶可乘凉、晒粮、放柴草等。建国后,农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,建房多为土木结构,70年代后,砖瓦结构增多。
 建区后,群众收入增长,人们的住房大多翻盖一遍。各村实行住房统一规划,房屋式样大多相似。一般建正房5间,偏房2间,砖瓦结构居多,石头墙基,有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,有的盖2层楼,房屋门窗普遍加大,外镶玻璃,内嵌纱网,装有铁棂。室内地面以砖或水泥铺地,接地墙角抹一圈水泥或饰以人造大理石,近年刮瓷墙面渐多,有的屋顶设吊顶。偏房有的为平顶房,水泥抹顶,用作摊晒粮食或堆放物品。无偏房或院门开向东、西方向者,多在院门内侧建有影壁,或饰以“福”字,或贴有山水、花鸟图案的瓷砖;南向开门者,院门多在偏房一侧,偏房南山墙兼具影壁的装饰作用。院门渐宽大,多为木门或铁门,分为两扇;传统的起脊门楼仍居多数,但新平顶门日渐增多,门柱上多贴有瓷砖,饰以花鸟图案,门楣上有“幸福之家”、“安居乐业”、“前程似锦”等字样。
 60年代,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初期,工人住的是地窝子、干打垒,后改为土坯房。70年代后,砖石结构瓦房增多。80年代,城镇开始建楼房,建筑面积有50、60、70平方米等。90年代,平房渐少,楼房增多,城区开始集中建设楼房,居民住宅面积逐步加大,室内装修更为考究。环境优美、功能齐全、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发展较快。行路建国前后,境内村镇之间多是土路,下洼种地走的是荒草野坡羊肠小道。妇女缠足不能远行,走亲戚、回娘家多是骑毛驴或由男人推木轮车接送,讲究点的坐牛马拉的铁瓦车。医生、经纪人一般是骑小毛驴,俗称“走驴”。小商人推木轮车或肩挑背负。50年代后,农村盛行胶轮手推车、地排车、马车。70年代,自行车逐渐普及,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中短途代步工具。80年代后,汽车、摩托车、机动三轮车、拖拉机等遍及城乡,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。国营大型长途汽车四通八达,私营中巴客车和机动三轮车灵活机动,活跃在城乡之间。城区油田、地方公交网相互补充。出租车有小轿车、三轮摩托车、人力三轮车。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摩托车,个别家庭购买了汽车。
 器具炊具旧时,人们用石磨、石碾粉碎原粮。垒土灶,安铁锅、铁鏊,烧柴草,手拉风箱鼓风。切菜用铁刀和木质案板。烧水用锡壶、铜壶、铁皮壶。50年代始,用机磨粉碎原粮。70年代,使用煤油炉、煤炉者增多。80年代,农村多数家庭仍沿用传统的灶台、铁锅、风箱等,灶台以砖砌成,使用风箱者减少,个别用电动鼓风机鼓风。越来越多的家庭改砌小灶,用铝锅、铝壶,有的使用液化气。城镇居民逐步普及使用液化气灶、高压锅、电饭锅、电壶、电热饮水器、抽油烟机等。城镇居民所用锅、铲一度以轻便、不锈的铝制品为主,后出于营养学的考虑,许多家庭恢复使用铁锅、铁铲,以增加饭菜中的铁元素。90年代后,使用不锈钢炊具者增多。切菜用的案板多有两块,分别用作切生食和熟食。
 餐具建国前,用陶制碗、盆、盘、罐和竹筷。建国后,逐步改用瓷制碗、碟、盘、汤匙及搪瓷制品。70年代后,汤匙兼有铝制品。80年代后,合金餐具渐多,以不锈钢制品为主,如不锈钢碗、匙、杯等。筷子多用竹筷、木筷。饮具建国前,用锡制酒壶、瓷酒盅、粗瓷茶壶、茶碗,爱喝茶的人家用当地产的苇草编“茶囤子”保暖。建国后,保温瓶开始普及。70年代,细瓷、搪瓷、玻璃制品渐多。80年代出现磁化杯,90年代出现不锈钢保温杯。家具建国前,少数富户有八仙桌、太师椅、立柜、立橱、茶几、皮箱等,用料考究,制作上乘。一般人家有方桌、圈椅、抽屉桌、木柜、木箱、方凳、杌子、长条凳等。建国后,旧式家具渐被淘汰。70年代后,开始置办大件家具,如立柜、五斗橱、高低柜、三抽桌等。80年代,新式家具日益增多,如大衣柜、写字台、折叠椅、茶几、沙发、角橱、床头柜、席梦思床等;各种家具式样不断翻新,日趋高档;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组合家具,如:组合橱、组合柜、组合沙发,甚至全部家具均为统一配套产品。收音机、钟表、缝纫机、电风扇、录音机、黑白电视机先后进入城乡家庭并普及;城镇居民及农村富裕户大多购置彩色电视机、洗衣机、照相机、放像机、电冰箱、电子琴、组合音响等,有的家庭还购置钢琴、空调等高档用品。
 卧具建国前后,农村群众普遍睡土坯炕,铺草席、苇席,盖自织的粗布棉被褥,有的印花或织上条纹,夏季撑棉线蚊帐。城镇居民多睡木床和铁管床。70年代后,土炕逐渐被淘汰,被褥用机制印花细棉布。80年代后,多数家庭添置了被套、绸缎被面、毛巾被、线毯、毛毯,床帷、床罩、电热毯、席梦思床、鸭绒被,蚊帐多改用透气性强的化纤制品。
 娱乐建国前后,民间多在春节及元宵节期间组织演出戏曲(吕剧或京剧)、踩高跷、跑旱船、扭秧歌、舞龙,举办灯展,放焰火。清明节前后荡秋千、放风筝。平时,参加娱乐活动者以少年儿童为主,娱乐方式多种多样,主要有捉迷藏、踢毽子、跳方、拾子儿、弹杏核儿、砸杏核儿、打瓦、打耳、跳皮筋、打“懒老婆”、打冰溜滑、老鹰捉小鸡、抵拐、下五福、四顶、象棋等。中青年人劳动间歇及农闲时以下五福、四顶、象棋及钓鱼为娱乐。60~70年代,增加看电影、听广播、打扑克,同时一些体育项目如乒乓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游泳等也作为娱乐活动,在城镇青少年和农村在校师生中日渐普及。80年代后,城镇青少年娱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,听录音、看电视、看录像、跳舞、唱歌(主要是卡拉OK)、打台球、转呼拉圈、滑旱冰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,少年儿童的玩具代之以各式布娃娃、玩具汽车、变形金刚、电子游戏机等现代玩具。

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8.5亿元(按地域原则统计实现138亿元),按可比价格计算是“九五”末的3.3倍,年均增长27.3%,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.7亿元,年均增长8.6%,第二产业增加值55.9亿元,年均增长43.7%,第三产业增加值25.9亿元,年均增长19.6%。
 农 业
 “十五”期间,坚持统筹城乡发展,加大扶持引导力度,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。蔬菜、桑蚕、畜牧、水产等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,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.9%。全区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2家,省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家,辐射带动农户2.7万户。五年累计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综合开发、土地整理项目19个,改造荒碱地、中低产田14.2万亩,增加耕地1.74万亩,全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。
 工 业
 大力实施“工业强区”战略,加快培育六大支柱产业,工业经济高速增长。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家,比“九五”末增加53家,实现工业增加值29.8亿元、利税10.2亿元,分别是“九五”末的12.4倍和14.6倍。累计实施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169个,技改总投入49亿元,年均增长40%。全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3家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%。
 商 业
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.3亿元,是“九五”末的2.1倍,年均增长16%。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净增5210户、3450家,个体私营经济纳税额达到3.2亿元,年均增长29.5%。
 城 建
 
 “十五”期间,积极配合市和油田实施了北一路、北二路、南二路等43条城市主次干道改扩建工程,加快城市供水、供电、供暖体系及广场、绿化、水系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,城市功能日臻完善。进一步协调理顺城市管理体制,完成城市道路保洁、园林维护、路灯管养等职能移交,组建区城管、行政执法、房管、市政工程拆迁等工作机构,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管养市场化运作机制,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。深入开展“双创”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,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,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,组织引导市民广泛参与,全面提升城市形象,为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、全国环保模范城和省级文明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大力加强社区建设,配套完善基础设施,强化管理职能,拓展服务领域,构筑起了城市基层社会事务管理新框架,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。加强村镇建设管理,小城镇详规覆盖率达到100%,在全市率先完成村庄规划修编工作,129个村庄实施了旧村改造,村镇环境进一步改善。
 财 税
 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12.7亿元,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.16亿元,同口径相比是“九五”末的4.8倍,年均增长36.8%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.8亿元,是“九五”末的13.7倍,年均增长68.7%。